【舌尖上的安全70年】溯源品控為食品打造“身份證”
肯德基的“蘇丹紅”,豆腐中的“吊白塊”,水餃中的“霉青菜”,增加動物的瘦肉量、使肉品提早上市、降低成本的“瘦肉精”,牛奶中的三聚氰胺,可以將雞肉、豬肉輕易加工成為口感以假亂真的“牛肉膏”等等,數不勝數。
食品安全事件的頻頻發生,更加激發了群眾的恐懼心理?!叭馐撑掠屑に?,蔬菜水果怕有農藥殘毒,牛奶飲品怕添加劑”,食品安全問題挑戰著全國人民高度緊張的神經。
好在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食品安全問題,用70年探索出一條以溯源品控系統保障國民食品安全之路,建立健全高質量的食品安全生態環境,確?!吧嗉馍系陌踩?。
70年的食品安全監制體制和標準體系建立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體制,經歷了從單一事后消費環節的食品衛生監管到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過程食品安全綜合監管.
1949年到2004年監管食品衛生時期:
這一時期多是針對某一種食品所做出的規章、標準,圍繞著某種食品所出現的突出問題進行監督管理。比如,1953年的《關于統一調味粉含麩酸鈉標準的通知》,1954年的《關于食品中使用糖精含量的規定》,1957年的《關于醬油中使用防腐劑問題》。
2004年-2013年多部門分段式監管食品安全時期:
2003年設立了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賦予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查處的職責,但并未履行過具體食品安全職責。
2004年,國務院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要求一個監管環節由一個部門監管的原則,采取分段監管為主,品種監管為輔的方式,進一步理順食品安全監管職能。然而“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爆發,雖然找到了非法添加三聚氰胺的源頭,奶粉生產的源頭,在監管上竟然是個空白點。
2010年2月6日設立了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分析食品安全形勢,研究部署、統籌指導工作,提出重大監管政策措施,督促落實食品安全監管責任。同年,商務部以“一葷一素”為突破口,率先推進肉類、蔬菜追溯體系建設。此后,試點城市范圍逐步擴大,追溯品種有所增加。
2011年至今大部門統一監管食品安全時期:
2013年3月22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更名為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意味著食品安全多頭分段管理的“九龍治水”局面結束。
2015年,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推進重要產品追溯體系建設的意見》就加快推進重要產品追溯體系建設作出全面部署。
2016年,農業部加快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進一步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落實生產經營主體責任,增強食用農產品消費信心,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快推進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
2017年,質檢總局推進重要進出口產品質量信息追溯體系建設,為加強全過程質量安全管理和風險控制提供有力支撐,促進質量安全綜合治理,提升產品質量安全與公共安全水平。
2018年3月13日,組建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建立了從產品種養殖、生產、儲藏、流通直至餐飲環節的全過程嚴格監管機制,全面推進食品安全監管法治化、標準化、專業化、信息化建設。并應用溯源品控體系讓社會媒體和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到監督食品安全的過程中,彌補行政監督的不足和滯后。
科技讓食品安全‘曬’在陽光下
追溯體系建設是采集記錄產品生產、流通、消費等環節信息,實現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強化全過程質量安全管理與風險控制的有效措施,一直被視作保障人民群眾消費安全和公共安全的有效手段,也是促消費,穩增長、推進供給側改革、實現內貿流通現代化的重要舉措。
截至目前,溯源平臺已覆蓋全國58個大中型城市已建成肉菜流通追溯體系,覆蓋8萬余家企業、50余萬商戶,品種涉及豬牛羊雞肉、數百種蔬菜水果及水產,中央管理平臺累計接收追溯信息66.6億條,日均接收追溯信息450多萬條。已初步形成輻射全國、連接城鄉的追溯網絡。在已建成運行的城市,消費者可以通過購物小票上的追溯碼,查詢到肉菜、中藥材、酒類、水果生鮮、農產品、加工食品等相關商品相關環節的監控資料與責任主體,相當于商品的“身份證”具有唯一性,全面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